銀行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加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日,交通銀行、光大銀行、衡水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紛紛宣布企業手機銀行與企業網銀客戶端版本更新與功能升級,新增多項非金融場景下的服務功能。
從“以產品為中心”走向“以客戶為中心”,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關注企業客戶在交易場景、日常經營中的需求,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個性化服務。這一方面增強了銀行線上服務企業客戶的能力,提高對公客戶體驗;另一方面也通過全渠道客戶流程與數據的打通,提高數據治理能力,通過數據驅動決策,反哺銀行信貸、審批、精準營銷等核心業務場景。
銀行搶占非金融場景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10月以來,已有光大銀行、交通銀行、衡水銀行、招商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升級企業手機銀行APP,或在手機銀行APP中新增對公客戶服務功能。
例如衡水銀行在12月宣布推出手機銀行中小微企業代發工資功能;交通銀行宣布即將更新的企業手機銀行APP將新增銀企付、便捷支付、票付通等功能,支持基于平臺交易場景下的訂單支付。
基于企業日常經營與交易場景等非金融場景,商業銀行為企業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這也被成為“交易銀行”業務。一般來說,交易銀行業務涉及支付結算、現金管理、貿易融資、資金托管、資產增值等金融產品和服務。
交易銀行并不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新名詞。
在“輕資產”轉型的過程中,大型國有銀行、全國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均從組織架構上整合業務板塊,建立交易銀行部,進行銀企合作與產品創新。
例如,2018年中國銀行整合貿易金融部、公司部與網金部,成立交易銀行部,為該項業務專設部門,著力發揮跨境貿易中的場景優勢。2012年,廣發銀行建立交易銀行架構,這也是國內首個以交易銀行思路設立的總部級組織框架,將貿易融資、現金管理、支付結算、供應鏈金融、跨境金融、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等業務板塊均納入其中;丈蹄y行在2018年正式組建總行交易銀行部,將該項業務劃分為交易類負債、交易類融資、交易類產品三大板塊。
“銀行的非金融生態并不是最近才建立起來的!币晃汇y行系金融科技公司領導向記者介紹,在過去銀行網點線下服務時,也做復印身份證、開產權證明等一系列政務服務,但在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非金融場景生態的建設也逐步在線上化拓展。
記者關注到,目前嵌入企業手機銀行的非金融場景主要包括差旅、采購、ETC,以及包括代發工資、人事管理、財務費用管控等在內的ERP(企業資源管理)業務。
今年11月,招商銀行宣布將中小微企業平臺SaaS產品“薪福通4.0”從一體化管理平臺升級為一站式開放平臺,切入企業數字化場景。為企業薪稅代發、人事服務、團體福利、財務費控、協同辦公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同時,與釘釘、企微、飛書等主流平臺實現配置化連接,從而實現跨應用交互,以滿足企業個性化定制需求。
記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頭部商業銀行在探索將與薪福通相似的ERP業務獨立拆分,從而服務企業客戶數字化轉型。
“四流”數據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授信難題
“商業銀行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構建新型銀企客戶關系的一大表現!蹦硣写笮锌萍疾块T人士向記者表示,深度參與對公客戶的數字化轉型,可以積累沉淀企業數據,借助數據分析與挖掘,實現客戶的拓展與產品服務的創新。
在非金融場景生態的拓展中,記者注意到,中小微企業成為銀行關注的焦點。
一位資深銀行金融科技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這主要是由于中小微企業在獲得金融服務方面存在缺口。
在傳統的“1+N”的供應鏈金融體系下,依托于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交易信息留存,通過結算數據、應收賬款、存貨數量等信息,實現上下游企業的風控審批。同時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實現企業生產、交易、倉儲、物流等環節的追溯與確認。
通過政府或行業主導建立的平臺,也可以基于企業的支付交易數據,與政務數據進行交叉認證、風險識別,從而達成非質押類授信。
然而,在大型產業鏈、供應鏈之外,對于市場中的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如何在沒有核心企業擔保、經營數據匱乏的情況下,對其實現審批授信,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大難題。
“交易銀行圍繞企業的交易活動與經營活動,從資產端和負債端為客戶提供全流程的一攬子金融服務,貫穿企業‘購、銷、存’一系列經營活動,從而實現了交易環節中資金流、商品流、物流、信息流等‘四流’的監控,進一步掌握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從而降低了小微企業客戶信貸審批的信用風險!鼻笆鲑Y深銀行金融科技從業人員表示。
同時,在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下,基于APP這一統一服務平臺,商業銀行得以整合相關數據資源,通過數據驅動決策,針對不同小微企業客戶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與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記者注意到,在多家商業銀行企業手機銀行APP中,均將普惠金融服務產品納入其中。如交行企業銀行為全國小微企業提供以融資為核心的普惠金融專屬服務,小微企業客戶可以線上測額實現貸款秒批。
商業銀行開放生態建設進行時
普惠金融與交易銀行服務,對商業銀行自身的數字化能力,特別是數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銀行內部過往“煙囪式”業務系統亟需打通,交易銀行業務涉及到的部門繁多,如何整合各部門、各渠道數據,成為銀行數字化轉型中的必答題。
另一方面,在深度參與對公客戶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銀行的角色從金融服務提供者轉向科技服務提供者,在外部SaaS服務平臺、互聯網頭部企業等早已踏足ERP賽道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需要發揮自身優勢。
生態建設或將成為銀行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的下半場。
在金融與非金融場景的不斷融合中,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場景的邊界被打破。銀行核心系統的分布式架構轉型與云原生轉型,使得創新技術應用與系統研發升級的靈活性和伸縮性進一步提升,同時,也通過API接口實現生態合作伙伴間的技術開放與共享。
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通過金融SaaS化服務開放推動生態開放與共享,如平安銀行在2022年半年度報告中指出,平安口袋銀行APP在服務零售端,持續升級零售開放銀行中臺能力,通過金融SaaS化服務實現“賦能經營,共助實體”,并深化平安口袋銀行APP智能化平臺布局,推動場景嵌入、鏈式經營。
(信息來源:21經濟網)